行業陷入發展困境 打造智慧環衛志在必行
這個夏天,新聞有許多關于炎熱天氣下環衛工人堅守崗位盡職盡責的報道,大多數人想必都能了解環節工人的艱辛與不易,卻殊不知這個行業背后也存在著諸多痛點。
首先,環衛行業正在遭受著管理不當之痛。面對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和環衛人員數量的與日俱增,環衛管理部門內部秩序仍較為混亂,管理者已經無暇對所屬環衛人員、車輛、設施等進行管理,更不要說實現精細化管理以及工作考核輔助決策等。
其次,伴隨著城市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生活垃圾也與日俱增,然而環衛這一重要行業卻正面臨著經費緊張,設施不全的窘境。目前全國環衛基礎設施十分薄弱;清掃、清運機械及其他輔助設施普遍不足,設備陳舊、落后且不配套,整個行業機械化程度較其他行業低;環衛專用車輛短缺等現象嚴重制約了環衛事業的發展。
另外,由于環衛技術落后,導致這一行業的垃圾無害化處理服務效率大打折扣。據悉目前在全國666個城市中,還有近200個城市沒有設置垃圾處理場,不少地方把大量垃圾運到城郊空地域不設底部防滲層的垃圾場直接堆放,這樣侵占了大量土地,又污染了土壤、空氣、地上、地下水系,也易孽生蚊蠅,傳染疾病,許多城市甚至出現“垃圾圍城”的嚴重局面。
環衛行業相當于城市建設的后勤保障,針對其當下面臨的困局,發展智慧環衛對智慧城市建設顯得意義重大。
一方面,發展智慧環衛無疑是解決行業效率痛點的重要途徑。十幾年前,環衛工人手執搖鈴、拖著板車在弄堂里緩行慢走的畫面現在已經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隨處可見的分類垃圾桶和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各類工具車。這些雖遠不能稱為“智慧環衛”,但卻證明了發展智慧環衛的必要傾向。
其實早在2008年11月,IBM公司就提出“智慧地球”的理念,2009年8月,國家又提出了“感知中國”的概念。“感知中國”實際上就是物聯網建設的形象稱呼,是對“智慧地球”的細化。這一概念提出后,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我國智慧城市的建設步伐也不斷加快。北京的智能交通、電子病歷、遠程醫療、智能家庭、電子商務,上海的城市光網,以及近段時間涌現出的以共享單車為代表的各類共享物件等都是智慧城市建設的產物。智慧城市的建設正在大刀闊斧的進行,因此智慧環衛的打造也必須迎頭趕上。
另一方面,智慧環衛的建設也是實現國家戰略的需要。2015年第十八屆五中全會期間提出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要“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以及“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而后,在2016年10月召開的第一屆中國智慧環衛高峰論壇上,中國首個覆蓋環衛全產業鏈的信息化云平臺——“中國智慧環衛云平臺”盛大啟動,這無疑為智慧環衛的建設添了一把火。該平臺將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融入其中,做到對廢棄物的產生、運輸、處理及管控過程的全程監管,以及對相關數據的全方位分析,為環衛工作方案的制定提供合理的參考依據。
國家對智慧環衛展現出了高度重視,并成立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智慧環衛專業委員會進行布局謀劃,想必不久以人力為基礎的環衛行業時代將會過去,而與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技術結合的環衛行業2.0時代即將到來。